文章摘要:近期,有游客反映在未曾踏入丽江古城的情况下,却被旅行社或套票中“捆绑”收取古城维护费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事情的核心在于,丽江市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的《丽江古城维护费征收管理办法》规定每人收费50元、有效期一年,而旅行社在其玉龙雪山套票中已将这笔费用一并计入,导致一些游客质疑其“被迫买单”的合理性。为此,不同方面纷纷回应:古城保护管理部门坚持收费合法、用途专项;旅行社、景区、消费者各执一词;法律专家就合法性、收费范围进行解读;公众声音从理解到质疑不一而足。围绕这一争议,我们可以从政策设计与实施、利益主体的责任与角色、法律合规性,以及舆论与公众认知四个方面展开深入剖析,探讨这起“未游古城却被收费”风波背后的制度本质、治理难题和未来路径。全文将逐层梳理各方主张与逻辑,并在结尾提出对制度完善的思考与建议,旨在兼顾文化遗产保护与游客权益,力图为这一事件提供比较全面的评述。
丽江市于2025年7月公布《丽江古城维护费征收管理办法》,自8月1日起实施,每人50元维护费,缴费有效期延长为365天。雷火官网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2turn0search6 此前,古城维护费曾存在“人次收费”“团队游客优先”等历史实践,新的办法在形式上试图做出制度化、常态化的调整。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6turn0search8
在机制层面,新办法将维护费的适用范围限定于“三片区域”——大研古城(含黑龙潭)、白沙民居建筑群、束河民居建筑群。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2turn0search6 同时,办法明确旅行社可代收、缴款人可在有效期内反复进入,不再按次收费。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6turn0search8turn0search2 这些设计在表面上看是对古城管理成本与游客体验之间的一种折中。
不过,在政策落地之初,便出现“制度反转”的情况:在新规正式生效当日,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一度宣布“散客自由进出,不设查验点”——与收费政策预期相悖。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6turn0search8 这种说法被普遍解读为对制度刚性的弱化或调整空间的释放,也给公众带来了困惑。
从更宏观角度看,这套政策属于一种“半开放式收费”设计——既强调规范征收,也保留一定灵活性(如旅行社代收、散客查验点等)。但这种设计对于具体执行的边界控制、监督机制、差异化处理标准就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在这起争议中,涉及多个利益主体:游客、旅行社、古城保护管理机构、当地政府、景区与社区。不同主体在征收、代收、查验、退费等环节中的职责边界、信息披露义务、操作权限,都成为争论焦点。
旅行社在这一机制里承担“代收”角色:游客报名参加团队旅游时,旅行社在报价或套票中捆绑收取维护费。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2turn0search6turn0search8 在投诉个案中,有游客表示其玉龙雪山套票中已包含两人的古城维护费100元,但其实际上从未进入古城。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1 旅行社方面则多以“政策要求代收”“系统默认绑定”为由回应,认为其是执行者。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1turn0search6
古城保护管理机构在政策设计和执行中扮演“主导责任”角色。其既要承担维护费用的制定、费用用途的划定、查验机制的设置,也要对资金支出负责。在相关报道中,该机构强调这笔费用为“行政事业性收费”,经省发展改革部门、财政部门批准,并用于古城保护与设施维护。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1turn0search6turn0search8 同时,它也保留对旅行社、游客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核查的权力。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2turn0search8
地方政府与文化旅游部门则处于调控与协调位置。他们需要在推动旅游发展、维护城市形象、尊重游客权益与保障文化遗产之间,平衡其政策取向。此外,他们还需承担舆论响应、投诉调解、制度完善等责任。一旦收费政策引发公众质疑,当地政府便需介入、回应、调整。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6turn0search8turn0search2
公众与游客则是制度接受者、监督者的角色。他们有权提出质疑、要求解释与退款,也有权通过舆论压力影响政策走向。此次事件中,游客主动投诉、媒体报道、律师介入、网友讨论共同构成了公共审视机制。
从法律依据来看,丽江古城维护费并非无章可循。依据《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》,地方可对进入古城区的人员征收维护费用。citeturn0search8turn0search2turn0search0 丽江市政府也在政策文件中注明,该收费为行政事业性收费,经省级部门审批。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1turn0search6 因此,在程序层面,该政策具备一定合法性基础。
但合法性并非无可争议:法律专家指出,该条例与收费办法中的适用条件应与实际行为相匹配。如果游客根本未进入古城维护费涵盖的区域,则依据原则“有明示、有实际行为”征收费用可能构成越界。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6 也就是说,“捆绑收费”“预付收费”“默认扣费”等方式是否符合“自愿、告知、选择”原则,是法律上的关键质疑点。
另一个争议在于费用使用的透明度与专项性。若维护费被征收后其用途不明确、账目不公开、资金流向混淆,就可能引发“养官僚”、“打补丁”现象,从而削弱公众对制度的信任。此种状况在许多地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都曾被提及。citeturn0search6turn0search8turn0search2turn0search0
此外,对差异化群体(如儿童、老年人、残疾人、长期滞留者等)的豁免安排、退费机制、纠错制度、异议处理程序,也是合法性判断的关键。新办法中确有列明免交人员类别与有效期规则,但如何操作执行、如何便捷申请却是实践中难题。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6turn0search2
最后,对旅行社代收是否形成盈利空间、是否存在强制性捆绑销售的可能,也会引出反垄断、消费者权益保护、行政合法性审查等交叉法律议题,这或将继续在案例审理层面受到挑战。
从公众反应来看,此次“未游古城却被收费”事件迅速在网络发酵,成为舆论热点。许多游客在社交平台表达不满:为什么要为未使用的服务买单?为何政策措辞模糊、解释不清?这种质疑主要基于权益感知与制度正当性的诉求。
媒体舆论对事件进行了广泛报道和多角度解读。有评论指出,丽江古城作为开放式景区,如果实行类似“围城式”收费,容